曾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湖北省美术院院长。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应邀赴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并进行艺术交流。获奖:获金奖并授予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是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湖北四老之一(其余三人为鲁慕迅,冯今松,汤文选诸先生)。
周韶华作品
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分配到湖北省文联任秘书兼美术组长,先后任湖北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北省美术院院长、中国文联委员现任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美协名誉主席、湖北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和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先后访问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讲学。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文艺明星奖等。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作品
水彩画作品有《茶山之歌》;水墨画作品《渤海湾的晨光》及《黄河魂》等藏中国美术馆。《黄河魂》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自1983年以来,在北京、南京、郑州、武汉举办“大河寻源”专题画展,并相继在香港、新加坡、台北、德国、瑞士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周韶华画集》等画册三集,着有《刘国松的艺术构成》及《大河寻源》论文集。
作品荣誉
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周韶华是一位富有创新的画家。面对他的作品,你首先会有耳目一新之感;再观之,还会发现他所使用的绘画语言或所谓表现符号,显然与中国传统绘画大相径庭;当仔细品读之后,你就会感到他的作品确实是耐人寻味的。周韶华的山水作品虽没有太多的巨幅,但所画的高山大河、侧岭横峰以及落日流云等都极有气势。画中景象的气韵扑面而来,具有很强的扩张力和冲击力。同时,与博大气势相关的还有作品中的勃然生气和表现的力度,这是画作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从画家一些著述和题跋中可以看到,作者把对山河的描绘与对一种人文精神乃至中华民族历史的表现融合起来。因此,他的作品不只是对所描绘对象的特指,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在表现自然、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投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即使是画家的花卉、静物作品也是如此。
独特的形式感
周韶华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形式感。这使作品的面貌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了较大距离。除非由于物定的需要,画面上几乎不留空白。画家比较注重形式中的“肌理”,而不刻意保持传统的“笔墨趣味”。“肌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写”出,也可以略加制作,如《铁壁江山》、《阴山秋霜》及《风雪天山》等。色彩的使用上,大胆夸张,敢出惊人之笔。如《秋》、《烛照》、《姑嫂情》及《洗心泉》等作品,尤可见出对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借鉴,这或得益于他先前的水彩画创作经历。从作品总体看,依然是以中国画的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在大多数作品中,既保持了水墨的晕透,又可见出用笔的正侧顺逆和行笔的疾徐。从而,使许多作品带有较强的“大写意”味道。也因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使其保持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周韶华《世纪风》画册中,我们发现,他一改常规,在一幅作品上以多幅局部的形式展开,而每一个局部又都可以“独自成章”。显然这不是为局部而放大的,这正是周韶华在作品形式构成上的匠心和精妙之处。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要相契合
尽管周韶华的作品常常具有热烈的情绪和较强的表现性,但他的创作与艺术探索是基于理性思考的,他主张,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要相契合,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要相融会。他的艺术成就也正说明了他在艺术观念上的更新与变革。他不仅在山水画中加入较多的人文意蕴和主观精神,而且在花卉、静物作品中也注入较多的主观性,使之更为粗犷和强劲。在视觉形式的创造中,周韶华以特有的手法,创立了自己的艺术样式,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这些都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并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认识。
活动年表(1982年前)
以其“深沉雄大”(鲁迅语)的气魄代表了中华艺术中阳刚的一面。周韶华先生在他新近创作的《汉唐雄风》系列中,运用毛笔、宣纸改造绘画、雕塑,将汉唐艺术遗迹中的结晶予以重新的组合再现,其图象典型的选取及对之的崭新诠释,引起观众来自血脉深处的回响。
图象组成
《汉唐雄魂》组画属于这一《汉唐雄风》系列。这组作品的画面,自上而下地由三种典型图象组成:最上方背景式的壁画,其图案多来自墓室壁画中的祥瑞及石窟壁画中早期的飞天;中间占主体的是汉唐的代表性独立石雕,尤以西汉霍去病墓的动物石雕为主。下层是表现生产、生活场景的汉画像石。祥瑞及飞天作为引魂升天的使者或仙境乐土的代言,体现了“天”的主题,中层的石雕多为陵墓雕塑,在汉唐时期作为镇墓兽广泛使用,代表了对“地”的尊敬;下层刻画世俗生活的画像石是对“人世”的充分写照。
单从图案自上而下的排列中即可看出,这组作品包含着“天”、“地”、“人”这一古代中国朴素哲学观,在汉人的思想中,人是天地的产物,它与天地是并立为三的,如《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言:“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迭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而人,又是“天”、“地”服务的对象,这些艺术实物都是为人效劳的,如董仲舒所说“举凡一切,皆归之以奉人。”对人主体的认识、人性自身的觉醒,使得汉人、唐人洋溢着生之为人的自豪,这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使得汉唐的艺术底气十足。它造就了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造就了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造就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造就了美术史中的种种佳迹。这种自豪感,来源于汉唐国力的强盛,是对国家的认可,是对民族的认可。
周韶华先生将这些意义鲜明的艺术图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它们内在的联系强调了汉唐艺术的统一性。对图象的整合,进而对艺术的整合,完成了对时代精神的归纳。它们以民族的自豪感作为落脚点对“汉唐雄魂”的原因进行寻找,从而推导出“汉唐雄魂”系列的文化意义所在。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语言的全新运用之上的,它用现代性的表现手法对传统的图象进行解读,从中吸取精华,直面现实生活,给人以新的启示,并在中国画语言的现代转换中赋予民族传统中博大、深厚的精神因素以新的内涵。一言以蔽之,“汉唐雄魂”,即是“中华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