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鼓文化研究所

高清秦文化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第四集《高山仰止 》

 
大秦岭(四)高山仰止
 
作者:中央电视台 来源: 点击数: 63   录入时间:10-01-10
 
 
 
 
第 四集《高山仰止》
   
        (点击标题观看视频)
 
俞吾金 复旦大学教授
老子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首先是君人南面之术,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他就是要让人恬淡虚无,要放下要好多东西。
朱建民 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老子在这个地方对人性的这种弱点做了一种预先的提醒。
刘仲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他的思想滋润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很多方面。
肖云儒 文化学者
老子就是仙风道骨,很飘逸,来无踪去无影。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老子并不玄,他处处地关注人自身的存在,人的活动,人的社会。
每年到了四五月份,也就到了最能够展示秦岭生命力的季节。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乘势北上,沉默了一个冬季的茫茫群山,仿佛一夜之间就会变得满目葱茏,迸发出无尽生机。
距今一千多年以前,被称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奠基者的孙思邈,就是在太白山脚下度过了 48 年的漫长时光,在这里完成了他那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千金方》。
就在孙思邈被中国道教尊为医圣之后,他在秦岭隐居的动因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无论怎么说,孙思邈从小就喜爱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的哲学智慧确是有据可查。据史书记载,孙思邈 20 岁的时候,就能把老子著述的《道德经》倒背如流。
天人合一,阴阳协调,辩证施治不单是孙思邈研究医术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华中医文化的精髓,而这种辩证思维哲学的创立者,就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
吴荣曾 北京大学 历史系教授
古代这个道家,在先秦的诸子里是很重要的一家。这家的特点是什么呢?它的哲学理念是相信客观的东西,它相信这个自然界,相信自然运转的规律。
公元前 771 年的烽火之乱后,安享礼乐盛世 275 年的西周王朝,不得不放弃苦心经营的国都镐京,东迁洛阳。
周王室如日暮西山,一天天走向衰微,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纷争,争夺霸业的春秋战国。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雄心勃勃的各路诸侯,在以黄河和渭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大地上,展开了持续 500 年之久的霸业争斗。
剧烈的变革和动荡,为中国缔造了一个具有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与人格凸显特征的时代。一时间,儒、墨、道、法,诸子百家,择木而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的文化奇观。
夏金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应该怎么办,如何治理这个国家,使天下回到正常的秩序上来,正常的轨道上来。这是先秦百家争鸣所关心的问题。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教授
如果说儒家是进步哲学的话,道家就是退步哲学。退步哲学就是说,我退一步,但是我进两步,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这个是它很高明的地方。
位于秦岭山中的楼观台, 2500 年前因为有了与老子的联系,自古至今声名远扬。直到今天,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游人,还是要虔诚毕恭地给老子,这位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为人类思想夜空带来犀利光芒的圣贤,点上一柱感恩的香火。
谢维扬 上海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我们现在看到比较完整的、比较详细的记载,实际上就是《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司马迁做的这个列传里面提到老子这个人是李氏,名耳。
张岂之 清华大学 历史系教授
那为什么又叫他老聃呢?聃是什么意思?古代也有一些不同的解释,我的解释倾向是这种,耳朵很长的长者谓之于聃,很有智慧的一个老者。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虽然出现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思想解放,但诸侯争霸的硝烟四处蔓延,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杀戮、流血、饥饿和死亡,让老子痛感民间疾苦,王权残暴。如何能够使土地变得宁静,如何能够使人间变得太平,多年以后,他在《道德经》中写道: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老子是说,天地因为无心,所以是没有所谓仁义的,但是它宽厚地养育了万物,让万物合乎自己的本性去自生自长,这就是和谐。
刘仲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的意思也是这样,就是圣人、那些治理天下治理得好的那种人,那种楷模,他们对老百姓也不讲什么仁,也不讲什么义,老百姓让他自己去生长。
谢阳举 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乍听起来,有点冷酷无情,天地和圣人好像都是冷酷无情的,但是其实不然。
刘仲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他讲的不仁,实际上是大仁。因为他要求所有的万物和百姓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本性去生活。
为了探索礼乐之源,道德之旨,老子从楚国来到周都。
老子在东周王室做守藏史,掌管全国的图书典册和重要文档。
公元前 516 年,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早已对周王室心灰意冷的老子于是骑上一头青牛,往函谷关以西的秦国而去。
就在老子离开洛阳,向函谷关进发的时候,一个后来和老子一样,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此时也乘坐一辆牛车,急匆匆奔走于列国之间, 向各国君王宣讲自己的经世之学。
这个人,就是鲁国人孔子。
论年龄,老子应该是孔子的长辈;论学问,孔子自谦是老子的学生。
早在老子在周朝做史官的时候,博学多才的孔子就已经被老子述而不著的 “ 道 ” 所深深吸引,他特意从鲁国来到洛阳,向老子求教。
胡孚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史记》里头,多处提到孔子见老子的情况,说孔子年至五十而不闻道,南至沛见老子,到沛这个地方见到老子,然后见到老子,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方光华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孔子离开老子回去的时候,老子还跟他讲了三句话 …… 第一句话是告诉他历史文化很重要,但是,不是我们的唯一,不是我们唯一的东西;第二个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它是有固存条件的;第三个就是孔子对改造世界的抱负愿望有一点点太迫切了,希望要引起注意。
回到鲁国,孔子向学生们讲起他对老子的看法时说,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老师!
当孔子再次向老子请教问题的时候,老子直言不讳地说: “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自己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
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 文系教授
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件,这个对话本身可以看成是儒道的一种碰撞。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儒家更强调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塑造人能够适应社会的这样一种优良的人格和品德。道家更强调让人的本性应有的一种发展,不要受很多的拘束,它的这两个方面是互补的。
俞吾金 复旦大学教授
像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南美洲的玛雅文明,有很多文明产生了后来又消失了,就死掉了,那么中国文明这么源远流长的话,实际上和它的儒道精神的互补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早在 1700 年前,晋朝学者葛洪就指出: “ 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 这就是说,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创立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对于两种思想的关系,有人认为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相辅相成,都是指引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经典;也有人认为道家哲学才是中国哲学的理论主体。
从十多岁到五十岁,孔子先后多次向老子求教,老子也为这位谦逊的晚辈大讲其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以及他的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
直到今天我们从孔子留下的言论中,仍然可以看到,孔子对老子的感戴与崇敬之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老子就是那种神秘莫测,可以腾云驾风,自由驰骋的神龙。
胡孚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他回来说我见到龙了,他说鸟我能用个网来捉他,兽我挖个坑能抓它,这个龙既能上天,也能入地,怎么逮它?抓不住它,所以老子就是龙啊,所以道学本身是一种龙的文明,它是周易变化的,也可以变成狼,也可以变成羊,也可以是大陆文明,也可以海洋文明,也可以上天,也可以下海,它随机应变。
就在老子离开洛阳,到达函谷关之前,一个名叫尹喜的人,已经在那里静候多时了。据说,有一天尹喜观察天象,一团紫色云雾倏然升起,祥光四射。紫气东来使尹喜顿觉天阔地开,内心澄明,隐隐感到会有不凡之人从函谷关经过。
不久,果然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骑一头青牛,来到关楼之下。
这一年,老子 56 岁。
可以说老子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标新立异的一位。西行函谷关之前,他也只是向学生们口授表达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除此之外,还从未著书立说。
没有人确切知道,尹喜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最终能够使心怀遁世理想的老子一改初衷,在函谷关停下脚步开始了《道德经》的写作。
伴随着秦岭山中那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昏暗的青灯之下,浩渺宇宙之间,天地万物,相依相存,相克相生,无穷无尽的自然法则,在老子的胸中升腾奔涌。他铺开竹简,用黝黑闪亮的笔墨,书写下那足以令后人景仰与骄傲的第一行字: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公元前 516 年,位于秦岭脚下的函谷关,注定要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一个地方。因为在老子讲出 “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用如此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释出宇宙万物之间,这种相克相生的哲学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 2500 年前函谷关关楼上的那一盏光焰黯淡的青灯,却注定成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不灭光焰。
朱建民 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一般人了解老子,大概都是从他《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名非常名”。
张岂之 清华大学 历史系教授
老子书 81章,每一章长短不拘, 74章里头都谈了道。那什么是道呢?在春秋末期这个道指的是道路,和我们今天理解的道路也差不多。老子用这个概念表述他对世界的看法,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刘仲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什么东西你都必须遵循这个道,假如违背了道,以后从国家来讲,就治理不好。从万物来讲,失去了道,它就枯萎了。从你个人来讲,失去了道,那你的生命,你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就在老子写作《道德经》的时候,西方宗教经典《圣经》,还孕育在襁褓之中。苏格拉底的《对话录》, 100 年后才在希腊出现。
十六世纪以后,《道德经》被西方的商船和传教士带到西方,很快被译成各种西方文字,传遍欧洲大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看到《道德经》后,根据老子阴阳学说,提出二进位思想,并为老子学说取了一个洋名:辩证法。
从此,老子被推到了辩证法之父的位置。
吴荣曾 北京大学 历史系教授
他说世界上最软的是东西是水,最硬的东西是钢刀,但是刀能切水吗?切不了。
楼宇烈 北大哲学系教授
水是最柔的,但水滴能够穿石,以柔克刚啊。
方光华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比如说:春天来了,小草非常非常的柔弱,但是正好是小草最有生命力的时候。到秋天的时候,小草已经长高了,感觉是它最有力量的时候,但是也正好是它快要死亡的时候。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们为了避免走下坡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始终保持这种柔弱状态,不是很强势的状态,这样可以使生命、生存得到一种持久、更有利的状态。
老子也许不会想到,他那充满智慧和辩证思想光芒的《道德经》五千言,如同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
《道德经》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涉及 17 种语言文字,从被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历史来看,《圣经》的发行总量位列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认为,《道德经》和《圣经》并驾齐驱,是能够规范人类思想、行为的哲学经典。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阅读《道德经》之后说,老子思想 “ 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胡孚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所以美国《纽约时报》评世界十大作家,第一个是老子。西方的一些政治家,没有不知道老子的。
张岂之 清华大学 历史系教授
老子这种哲学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非常深刻的理论思维,哲学,什么是哲学,哲学就要从多中求一,你看很多的东西,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东西,最里面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一是什么?这也是智慧之学,老子就给中国的智慧之学奠定了基础,很了不得。
楼观台是隐身在秦岭山中一座古老的道观。说经台前这块《大唐宗圣观记》,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石碑记述的,是大唐皇族与老子攀亲的事情。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为了溯本求源,把自己的祖脉,追到了李姓老子这里。公元 620 年,李渊专程来到楼观台礼拜,尊老子为李氏皇室先祖,封楼观台为皇室祖庙,由朝廷拨款扩建,赏赐供养。
《大唐宗圣观记》记述的,就是李渊斥资修缮楼观台的历史。
被《道德经》绽放的智慧光芒所深深吸引的尹喜,这时已辞掉函谷关令,追随老子,此时他心中的最大愿望,就是要老子亲口对众人宣讲《道德经》。
终于在尹喜的再三恳求下,老子面对秦岭,驻足楼观台,宣讲了他那 “ 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 的《道德经》。从此之后,老子便去向不明,再无消息了。
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写道,老子 “ 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马西沙 中国社科院道家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出秦,绝沙漠而行,不知所终。
朱建民 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然后又有人说老子后来出关去了,有人甚至讲老子出关去去哪里呢,去了印度。所以还有一本书叫《老子化胡经》,说他去教化这些蛮夷之人。
老子的去向始终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可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却影响深远,为后人所铭记。
公元前 206 年,从秦岭南麓汉中崛起的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连年战乱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西汉第四个皇帝汉文帝崇尚黄老之学,不仅生活节欲自持,在政治上,也贯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劝课农桑,减免税赋,其目的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吴荣曾 北京大学 历史系教授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一个比较乱的朝代稳定下来以后,需要什么,用药方是什么,不是用儒家那一套,就是要用道家这一套。
杨庆中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教授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我们知道就是烹一些小鱼小虾,烹小鲜最关键的是不要搅来搅去的,就是不要折腾,你一折腾它就乱了它就烂了,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应该无为,应该自然,就是不折腾。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教授
所以像汉朝文景之治当中,像唐朝的贞观之治当中,都发挥了很深远的影响,所以 鲁迅先生讲过一句话, 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文化的一半
唐玄宗的后半生,是在一片诟骂声中度过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年的唐玄宗,却是把大唐王朝推向贞观之治巅峰的重要人物。
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先祖,老子学说开始大行其道。开元三年,公元 715 年,唐玄宗下诏,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并确定这一天为全国假日。
东汉末年,中国历史又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刚刚享受了四百多年和平阳光的华夏大地,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动荡之中。
这时候,又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老子。
这一次想起老子和《道德经》的,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也不是独霸一方的诸侯,而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代孙张道陵。
马西沙 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中心研究员
在汉末,江苏人张陵,后称张道陵者,在鹤鸣山,相当于成都大邑这个地方,创五斗米教,有大规模体系的道教在中国出现了。
公元 191 年,获得汉中控制权的张鲁接手五斗米教后,开始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作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供教徒朝拜。
就这样,那位在函谷关前为人类留下充满哲学智慧光芒的老子,这时被捧上了神圣的宗教祭坛。
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在汉代开始尊奉老子为祖师,并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义理论最高经典,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道家哲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而道教这棵枝繁叶茂的文明之树,也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可以这样说,道家历史先于道教而存在,道教学说则以道家思想为源头而创立。
章义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教授
有些道教学者,由于把《老子》和《庄子》作为道教经典来讲……在注释和研究过程当中,又把道家研究推进了一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的话,在汉魏之后,道家和道教形成了一种枯荣与共的这么一种关系。就是你发展我也发展,你衰我也衰。
《史记 · 老子列传》中始称: “ 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 这是老子著书立说的最早记载。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道德经》最早的古本,是 1994 年湖北荆门发现的竹简《道德经》,它成书于公元前 300 年以前,比 1973 年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还要早 100 多年。
正是两千多年前,尹喜与老子在秦岭山下的结缘,使《道德经》这部伟大的著作从这里得以流传,这一切都为秦岭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不同凡响的豪迈,也注定了秦岭与中国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相交相融的历史夙命。
朱恒夫 上海大学教授
再向前追溯,这个秦岭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们中华民族刚生成时候的蓝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所以这个秦岭文化,它称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一点都不为过。
拨开历史的云雾,博大宽厚的群山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摇篮,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500 年前,就在老子宣讲《道德经》的地方,如今早已是人去楼空,只有那巍巍秦岭,青山依旧,宁静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