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鼓文化研究所

窦德盛:《石鼓文与秦历史》

石鼓文与秦历史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6-11-23 18:44:50)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
窦德盛  
石鼓文与秦历史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千古人物,多少时代,风云变幻,惟有石鼓记录,当年风铃余响。 


石鼓文與秦朝
 
    石鼓從動議到刻石鼓文的基本完成費時近九年,期間發生事件: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巡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秦始皇帝(西元前259年-前210年),秦莊襄王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始皇第一次東巡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為“親巡遠方黎民”,宣揚“功蓋五帝,澤及牛馬”,首次東巡郡縣。列侯王賁(王翦王)、王離(王翦孫),倫侯趙亥,丞相隗林、王綰,卿李斯及五大夫趙嬰等人隨行。先後上鄒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登泰山,到梁父(泰山下小山)。然後東北行,經黃縣(今山東龍口黃縣鎮東)、月垂縣(今山東煙臺福山鎮)到達渤海濱之成山(今山東宋成成山角)、之罘(今煙臺北芝罘島)。由之罘折向西南,到達琅邪(今山東膠南琅邪山)。自琅邪而西南,取道彭城(今江蘇徐州),行往西南渡淮河,進入衡山郡(今湖北黃岡西北)及南郡(今湖北江陵)。在南郡小事停留,經由武關(今陝西商南西北)返回咸陽城。
 
秦始皇泰山封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秦始皇在泰山封禪,刻石紀功。封禪是古代統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所謂“封”,是指築土建壇祭天。所謂“禪”,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封”與“禪”是同時進行的,但“封”比“禪”要隆重得多。前二一九年,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由於長期不舉行這種活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儀式該怎樣進行,於是秦始皇把儒生召來詢問。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闢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接著下來,到附近的梁父山行禪禮。
十面石鼓的具體表現
1、《馬薦》是記述秦祖非子牧馬建秦、複續嬴氏祀之事,時間為:西元前897年非子複續嬴氏祀之時;
    秦非子(?―西元前858年),嬴姓,趙氏  ,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約西元前900年―西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西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任君位。
    西元前858年。受封秦地,建立秦國,部落首領、在位約西元前900年―西元前858年
秦先輩人善於養馬
    秦非子是上古部族首領顓頊的後裔。其先祖伯益(一作伯翳,亦稱大費)輔佐舜帝馴服眾多鳥獸,舜帝賜其為嬴姓。後來伯益後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周穆王將趙城賜封給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為氏,稱趙氏,即為嬴姓、趙氏。
     周孝王時期(前897年―前886年),非子居住在犬丘(今甘肅省禮縣紅河、鹽官一帶),喜歡馬和牲畜,善於餵養繁殖。周孝王為了振興王室,抵禦北方戎狄的侵擾,選擇汧水、渭水之間這塊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場大肆繁殖馬匹。周孝王對這件富國強兵的大事十分重視,每年都要去牧場檢閱一番。
    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視馬匹飼養情況,從牧場中一位犬丘人那裏得知,非子極會養馬,馬只要一經他手,就會又肥又俊。周孝王立即命養馬的小臣帶非子來見。周孝王問到養馬之道,非子對答如流,對於馬匹的調養、訓練、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說出一套高超的辦法。周孝王聽後十分高興,於是便讓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間主管馬匹。
 
賜封秦地
    非子受命之後,處處盡職盡責,沒過幾年時間,馬匹數目大大增加,而且養的馬雄峻無比,周孝王每年來看都非常滿意。為了獎賞和表彰非子的功勞,周孝王想讓非子繼承其父大駱的宗脈。申侯的女兒是大駱的妻子,生有兒子成,是大駱的宗脈。
    申侯便向周孝王說:“從前,我們先祖住在驪山生下一個女兒,成為戎胥軒的妻子,生下中潏,因有親戚關係,而中潏歸附周朝,保衛西部邊垂,西部邊垂也因而和睦。現在我把女兒嫁給大駱,生下嫡子成。申、駱再次聯姻,西戎都歸服,所以您才坐穩王位。求您仔細考慮一下。”於是周孝王說:“從前伯益替舜帝主管牲畜,牲畜繁殖得很好。
    所以封有土地,賜姓嬴。現在他的後人也替我養馬,我就分給他土地,讓他作為一個附庸國。”便把秦地賜給非子,讓他再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而且也不廢黜申侯女兒的兒子成做大駱的宗脈,以便與西戎和睦。 
   西元前858年,非子去世。非子死後,其子秦侯繼任秦國國君之位。
   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4]  不過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裏的“附庸”,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等到秦襄公時,才正式列為諸侯。司馬貞《史記索隱》:“非子息馬,厥號秦嬴。禮樂射禦,西垂有聲。”《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2、《汧殹》是記錄秦襄公封侯始國之事,時間為:西元前0年襄公始國之時;前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西戎佔領了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所以周平王把西戎分封給秦襄公,不是是把外國封給臣子。周幽王時期,褒姒橫空出世,幽王不顧天子尊嚴,點燃烽火,戲弄諸侯,就為博褒姒一笑。她是笑得美,可幽王不久就有得哭了。待到少數民族“犬戎”真的打過來,再點烽火時,諸侯都寒了心,也噁心不已,全都不發兵勤王。結果,幽王慘死於西安以東的驪山之下。西周已然走到盡頭,幽王的兒子平王繼位。他也被犬戎嚇破了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遷都到東邊的洛陽,東周時代得以閃亮登場。  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後,看到跟舊時鎬京一樣繁榮,心裏很高興。諸侯都來祝賀,只有荊國沒有表示。平王想討伐他,眾臣諫阻。
    秦襄公告辭回國,平王說:“岐豐一帶,一半被西戎侵佔,你要是能趕走犬戎,那些地方就全賜給你了。”秦襄公回國以後,整頓兵馬,不到三年就把犬戎兵殺得七零八落,岐豐一片千裏土地全歸秦國所有,襄公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即位為秦文公。
    一天,秦文公夢到在野外有條黃蛇從天上下來,變成一個小孩對文公說:“我是上帝的兒子,上帝命你為白帝,主持西方的祭祀。”第二天文公讓太史占卜,太史說:“白色是西方的顏色,你又在西方,上帝下命,祭祀他肯定有好處。”於是文公下令修建白帝廟。又有陳倉人打得了一個小獸,打不死,要把他獻給文公,路上遇到兩個小孩說:“這種小獸叫猥,在地下專吃死人的人腦,你打他的頭他就死了。”猥也開口說:“這兩個小孩是雞精,叫‘陳寶’,得到雄的可以稱王,得到雌的可以稱霸。”兩個小孩看到自己被說破了,就變成野雞飛走了,那雌的落在陳倉山上,變成了一只石雞,猥也跑了。獵人很驚異,跑去告訴文公,於是文公又立了陳寶祠。終南山下有一顆大梓樹,文公想砍了用來建宮殿,但是砍不斷,由個人晚上睡在山下,聽見很多鬼向大樹賀喜,一只鬼說:“如果秦讓人披頭散髮,用朱絲燒樹怎麼辦?”大樹沒說話。第二天這人就把對話告訴了文公,文公按他的話辦,樹就被砍倒了,從裏面出來一頭牛,文公又建了怒特祠。
    在周朝遷都的過程中,主政秦國的秦襄公抓住歷史機遇,率兵保護天子東遷,把臣子的忠義演繹得感天動地。平王本來如喪家之犬,卻遇到雪中送炭的照顧,當然要對秦襄公有所表示了。秦國正式被天子封為諸侯國,並開始與東方各國王室通婚往來。在秦襄公之前,秦國都不能叫“國”,算是“黑市”國家,蝸居西北邊陲,與“戎狄”雜居,被東方各國認為與蠻夷無甚差異。現在終於有了周天子蓋章的戶口薄,成為正統的華夏諸侯國。
   秦始皇能統一中國,並非一蹴而就的,他的老祖宗秦襄公這個基礎就打得非常正,非常好。得到正式戶口不久,秦襄公就開始祭祀白帝,而不用等到他兒子秦文公來“越俎代庖”。白帝是誰,司馬遷也沒搞清楚,一會兒說他是黃帝的兒子少昊,一會兒又認為他本身就是上古“五帝”之一。反正來頭不小,是周天子級別的人物。秦國剛封國,就敢祭祀白帝,玩天子的遊戲,僭越的勢頭,從一開始就很猛。
    正如此,秦襄公的兒子秦文公夢見超級巨型黃蛇後,也模仿他爹祭祀白帝,只不過是擴大影響力的加強版而已。一個人做事,做的不合適,別人可以批評,可一旦上升到“夢”的高度,那就頃刻具有了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別人也不好說三道四了。
     某種特定的夢,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即便做了,也是白日夢。但如果你不做這樣的夢,就連做白日夢的機會都沒有。是不是做白日夢,那就大家一塊去做夢,看誰的結果能最好。結局最好的就是“神夢”,不太好的就是白日夢。
    很顯然,從後來秦國一統中國來看,秦文公的黃蛇夢,就是典型的神夢。也不知道司馬遷寫秦文公做夢的史料來源於何處。因為秦文公所處的時代太早,連《左傳》這樣的歷史大作,也因“追憶”的歷史不夠久遠,而無法“染指”秦文公的神夢。或許,司馬遷是在努力為秦帝國的崛起尋找一個遙遠的神話。沒有神話的帝國,何以成就偉大的帝業?沒有神話的帝王,何以服人?亦或許,這不一定是在美化秦文公,他也許真就夢見過黃蛇。
    連太史公司馬遷都把這個神夢寫進《史記》,那我們就姑且信之。寫進歷史的故事,即便再傳奇,也畢竟已成為歷史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何況,《東周列國志》作為小說,也蕭規曹隨,以較為低調的方式,將其娓娓道來,生動卻冷靜,叫人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
    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秦國祭祀白帝的行為是僭越之舉。它沒有資格幹這種事,周天子才能幹。《東周列國志》在其第四回說道,正因為秦國這麼幹了,魯國也派人到周朝中央,申請效仿秦國。可周平王不許。此時已經是東周時期了,周天子只不過是形式上的天子而已,魯國可不管你中央朝廷答不答應,依然堅持學秦國,也開始祭祀天地,好不快活。“列國志”對此寫了一首詩,最後兩句為:“一從秦魯開端僭,列國紛紛竊大權”。
    3、《霝雨》是說秦文公伐戎遷汧建都之事,時間為:文公三年東獵遷汧之時,即西元前763年;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                                                 
    秦文公,秦襄公之子建立新都,文西元年(前765),文公住在西垂宮。三年(前763),秦文公從西垂宮帶著七百名兵卒到東邊去打獵,經甘肅的天水、麥積山、吳砦至甘、陝交壤的陝西鳳閣嶺、晁峪、甘峪、硤石,四年(前762),他們到達汧、渭兩河的交會之處,(今陝西寶雞、眉縣附近),文公說:“從前,周朝把這裏賜給我的祖先秦嬴做封邑,後來我們終於成了諸侯。”於是占卜這裏是否適宜居住,占卜的結果說吉利,就在這裏營造起城邑。十年(前756),開始建造祭天地的鄜(fū,夫)畤,用牛羊豬三種牲畜舉行祭祀。十三年(前753),開始設立史官記載大事,百姓大多受到教化。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於是文公就收集周朝的遺民歸為己有,地盤擴展到岐山,把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十九年(前747),得到一塊名叫“陳寶”的異石。二十年(前746),開始設立誅滅三族的刑罰。二十七年(前739),砍伐南山的大梓樹,梓樹中竄出一頭大青牛逃進了豐水。
    竫公的前762年秦文公從西垂宮率700人“東獵”,經甘肅的天水、麥積山、吳砦至甘、陝交壤的陝西鳳閣嶺、晁峪、甘峪、硤石,次年進駐“汧渭之會”(今陝西寶雞、眉縣附近),建立新都,前753年初設史官記事,前750年收編歧山的周朝遺民,領地擴展到岐山.
    《東周列國志》:秦文公(前765-前716年在位)做了一個夢。夢中,一條黃色的巨蛇從天上垂下,不知有多長,其頭如車輪那麼粗。突然,巨蛇變為一個兒童,對秦文公說,我是上帝的兒子,上帝冊封你為“白帝”,來祭祀西方的天地。說完,兒童便不見了。第二天,秦文公問史官,此夢何兆?史官說,白帝的“白”,正好代表西方,秦國位於西方,要順應天意,築高臺,立白帝廟,用白牛祭祀。
   秦國史官當然是把此夢理解為大吉大利的好兆頭,說“白”了,乃秦國有天子之運也。除了夢到大黃蛇之外,秦文公時代,秦國還有諸如神雞與神牛的新聞事件,總的輿論導向無外乎秦國很早就具有稱霸的“天意”。這些算是極具小說的味道了。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大黃蛇、神雞與神牛都不是小說杜撰的,而是正史中本來就有。
    據《史記·封禪書》的記載,秦文公夢蛇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只不過,《史記》還把秦國祭祀白帝的歷史更向前推進了一步,那就要說起秦文公的爹秦襄公了。
    
   4、《虞人》是表現秦穆公用賢乃至稱霸西戎之事,時間為:穆公五年用虞人大夫百里奚之時,即西元前655年;
秦國強大是從秦穆公開始的。秦穆公名任好,穆公在位39年(西元前659-前621年),他在位期間相當於晉國的獻公、惠公、文公、襄公4君。    
 1、廣納賢才    
    秦穆公在位期間,為了使國家強盛,廣納賢士,大膽任用非本國的人才,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    
在他的感召下,號稱“五羖gǔ大夫”的百里奚、相馬專家伯樂及九方皋紛紛投其門下。他不願意重用本國的貴族,他怕貴族極大勢大,國君反倒受了他們的牽制。他寧可重用外來的客卿,外地來的人權力儘管多麼大,也只限於他一個人,不可能象豪門大族那樣割據地盤,建立自己的勢力,威脅國君。    
秦穆公是秦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重用他國來的客卿,這些謀臣武士,輔佐穆公,使秦國兵強馬壯,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2、謀求中原霸主受阻    
秦穆公即位後,就力圖東進,向晉國獻公求婚,獻公將女兒嫁給他為夫人。他又跨過黃河滅掉茅戎(今山西平陸縣境)。    
秦穆公本欲繼續東進,到中原獲得霸業。但晉派軍隊滅掉虞、虢兩國,控制了關中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崤函地區,卡住了秦國東進的道路。穆公於是向西發展。
 3、稱霸西戎    
 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輔佐了晉國三代君主的秦穆公,眼睜睜看著晉文公當了中原霸主。    
     之後,秦穆公果斷的調整國策,轉而向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穀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    
    穆公為日後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歷史性的基礎。他通過一系列的對西侵略戰爭,從西戎諸部落那裏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並且幾次干預晉國的內政,把秦國的影響力擴張到了中原。    
 
    當時,秦族並沒有獲得中原的華夏族的認同。中原諸夏一直是把秦族當成是野蠻人和文明人之間的半成品來看待的。秦穆公讓他們的勢力滲入了中原。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年),秦穆公死去,用了1人為他殉葬,這是自西周以來用人殉葬最多的一次,反映了秦國社會的落後、野蠻一面。
    5、《作原》是描寫秦孝公變法和遷都咸陽之事,時間為:孝公十二年遷都咸陽之時,即西元前350年;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諡號為孝。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於前381年12月6日出生。前362年,其父秦獻公去世後,秦孝公繼位。秦孝公繼位時年僅21歲。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修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
求賢納才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並立。當時黃河和肴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戰國六雄中,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從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沿洛河北上修築長城。楚國自漢中郡往南,佔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同年,秦孝公兩路出兵,向東圍攻陝城(今陝西省韓城市),向西進攻西戎,斬殺西戎獂王。而趙、韓兩國也趁秦孝公繼位未穩之機率軍攻打秦國。前360年,周顯王派使臣送來祭肉。
商鞅變法
     衛國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後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後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反對,雙方產生激烈的爭論。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前358年,秦國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韓國。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與秦國聯姻。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
    平定太子事件後,秦孝公拜商鞅為大良造,開始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穀關。為便於向函穀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為: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
    西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在這一年,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衛國人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並很快受到重視。經過商鞅的兩次有力的改革舉措,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商鞅變法是先秦最徹底的一場變革,它取消世襲的特權,規定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奴隸。
   秦孝公孝公十二年築咸陽城,十三年(前349年),乃自櫟[yuè]陽徙都咸陽。進一步實行變法。從此秦國日益富強,為後來的統一六國開闢道路。孝公利用秦地遠離中原戰場積蓄力量,他佈施恩德,救濟孤寡,修治德政,講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為富國強兵下令求賢,以改變秦落後於關東六國的局面。並東向進攻。
   西元前359年,他出師伐韓,至於懷(今河南武陟[zhì]西南),築城於殷(今武陟東南)。前356年,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變法革新。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不久,秦乘魏攻趙,大敗魏師於元裏(今陝西澄[chéng]城東南),拔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
   西元前352年,孝公升衛鞅為大良造,出師拔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次年,秦築關塞於商(今陝西丹風西南),秦師圍魏固陽,攻趙藺[lìn](今山西離石西)。
   西元前350年,衛鞅開始第二次變法,遷都咸陽,廢井田制,統一度量衡,設縣置。同年,孝公詔令衛鞅營咸陽,築冀闕。咸陽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陽縣東15裏。次年,孝公遷都咸陽。不久,秦國初在縣置有定額之秩吏,即規定縣令和縣長的俸祿,按戶按口徵收軍賦,其郡縣組織日趨完備。秦孝公積極支持衛鞅變法,前346年,太子駟犯法,刑其傅公子虔,於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後,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為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達、軍力強盛的強國。西元前341年,秦軍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衛鞅策劃下複攻魏,欲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成帝王之業。同年,衛鞅誘執魏軍大將公子卬,大敗魏軍,迫魏王獻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衛鞅功大封其於商(今陝西商洛市東南商鎮,屬丹鳳縣轄),故稱商君或商鞅。
    西元前338年,秦孝公卒。
   秦國國君:秦孝公到秦始皇經歷了多少位秦國國君
   秦孝公出生於西元前381年,死於西元前338年,而秦始皇生於西元前259年,死於西元前210年。中間相隔了將近120年,按照古代人壽命都不長,排除早夭的,剩下的古人壽命大致在40歲左右,因此我們可以想像,中間大致隔了三代。也就是說,秦孝公到秦始皇經歷了3位秦國國君。那麼,事實真的如推測的那般嗎?
    第一個是秦惠文王贏駟,在位27年;
    秦惠文王(西元前356—前311年),戰國時期秦國國君,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
    西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個是秦武王贏蕩,在位4年;
西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體壯,勇武好戰,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西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時與烏獲、孟賁比賽舉鼎,結果兩目出血,折斷脛骨。當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過多,氣絕而亡,時年二十三歲,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
第三個是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
    值得注意的是,秦武王贏蕩和秦昭襄王嬴稷是兄弟,同父異母的兄弟。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西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西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第四個是秦孝文王嬴柱,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後猝死。
    秦孝文王(西元前302年―西元前250年),嬴姓,趙氏,名柱 (一作式),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戰國時期秦國君主。正式在位僅3天。
    第五個是秦莊襄王嬴異人在位3年
嬴子楚:即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故又稱“嬴楚”,或簡稱“子楚”。是秦始皇帝嬴政的父親。   
孝文王子。緊接著就是秦始皇嬴政了。所以秦孝公到秦始皇經歷了5位秦國國君。
    秦國是幸運的,商鞅與秦孝公生於同一個年代,以後的中國歷史再也沒有一個君臣關係像他們一樣,君對臣是如此信任,臣對君是如此衷心,他們二人共同締造了強大的秦國,也共同締造了中國的歷史.
    要說中國歷史上關係最好的君臣大家可能認為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但是我認為應該是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孝公和商鞅共事的二十多年間,二人互相協作,互不猜疑,絕對信任,實為我國歷史上君臣的典範.
   當時的秦國可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強大,使六國恐懼,正相反,當時各諸侯國中秦國實力比較弱小,”六國卑秦,不與之盟”,各諸侯開會的時候都不叫著秦國,都把它當成半開化的蠻夷之國,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秦孝公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所以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求賢,走富國強兵之路.並說”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只要誰能讓秦國強大,秦孝公願意跟他共同擁有秦國.看來秦孝公是真心想找名士來使秦國強大.由此可知道秦孝公心胸是開闊的,有毅力和決心來使秦國強大,這是後來他能幫商鞅排除各個阻力,使商鞅能專心在秦國實施開天劈地的變法的先決條件.否則如果他心胸狹小就不會給商鞅那麼大的權利,就很有可能聽信各種對變法和商鞅不利的謠言;如果他沒有使秦國強大的毅力和決心就有可能在變法面臨的各種困難面前退縮,最終使變法死於胎中,秦國也不可能強大,最後反而會被各國吞併,當然中國歷史也就改變了.
    商鞅,約生於西元前390年,死於西元前338年,戰國時衛國(今河南濮陽)沒落貴族的後裔, 原名公孫鞅、衛鞅,後來在秦國被封為商君,因而又叫商鞅,法家代表人物,著名政治家.商鞅天資聰穎,從小就"好刑名之學",所謂"刑名之學",即指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一套法家學說。商鞅對法家的學說產生興趣,也與吳起的影響有一定的關係。早期法家的傑出人物吳起,也是衛國人,他出將為相,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盛,乃是一奇才.商鞅看到吳起在魏國變法很有成效,就去魏國進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總結了李悝、吳起的變法經驗,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論。
    商鞅雖然有才能卻不願外顯,因為他認為有才能的人必須找到一個明君才能辦成大事,否則只會向吳起一樣半途而廢且性命不保.宋代王安石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碰到秦孝公這樣的明君,最後變法也歸於失敗.所以當時只有魏國相國公叔座知道他才能出眾,是個治國安邦不可多得的人才.公叔座病重時魏惠王曾問他魏國社稷該怎麼辦,公叔座就對魏王說應該交給他府裏的中庶字公孫鞅,魏王一聽是個名不見傳的中庶子臉上就露出了不屑的神態,公叔座看見後就對魏惠王說:”你不用他就殺了他,一定不能讓他離開魏國為他國所用,否則魏國就完了”,魏惠王點點頭就走了.然後公叔座就叫來衛鞅對他說:”為了魏國的將來我向魏王舉薦你作魏國的相國,魏王不聽,也為了魏國的將來我就讓魏王殺死你,你快走吧.我讓魏王殺你是對國家的忠,讓你走是對知己的義.”看來公叔座也是一個忠義兩全公私分明的人.衛鞅對公叔座說:”魏王既不聽你的話用我怎麼還會聽你的話殺我呢”,所以就沒離開魏國.果然魏惠王對他旁邊的人說:”公叔座病的太厲害了老說胡話,一會讓我用衛鞅,一會讓我殺他,這不是矛盾嗎.”也就沒有殺衛鞅.這也說明瞭商鞅的見解深刻,有預見性.
    商鞅變法的前奏:秦孝公幾乎動搖被商鞅巧言勸服
    秦孝公想試變法,卻不知道支持率。就由他親自主持,在高管層挑了幾個人,小範圍地召開了幾次改革研討會,結果遭遇強烈反對。
   孝公說:“我想變法,可能會有許多人反對,你們看怎麼樣?”
   商鞅說:“舊制度已經證明不能富國強兵,應該廢止。高出常人的舉動,本來就會遭到世人反對。事情已經發生了,愚昧的人還看不明白,而智慧的人在事情還沒萌芽時就觀察到了。因此,不能和民眾討論事情的開端,只能和他們享受成功的結果。成大功的人決不能老和民眾商量來商量去。”
   一切時代、一切民族和國家在改革時必然遇到阻力和咒罵,孝公也面臨同樣的困境。甘龍就是貴族保守主義的代表,他說:“官員和老百姓對於傳統很熟悉,如果硬要改變這一切,就要大亂,恐怕天下人都要反對。”
   商鞅說:“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代代不同,卻都創立了王業。春秋時期的五霸也各有各的法度,卻都能稱霸。有頭腦的人應該創新,只要有利於國家就可以,不必法古。”
   另一位保守主義代表、大臣杜摯說:“我聽說,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不換器具。我看不出我們的制度有什麼根本性問題,為什麼要大動干戈,自找動亂呢?遵守先王法統,慢慢來沒有錯,君主請三思!”
   商鞅說:“先王法統?是哪個先王的法統?商湯、周武興起,正因為他們不拘守古法,而殷紂、夏桀的滅亡,正因為他們不改革舊例。君主不要再猶豫了!”
   幾個回合下來,孝公下了最後的決心。這位好學的君主說話還頗有點哲理:“我聽說,窮僻的胡同裏,遇到事多覺得奇怪;頭腦僵化的學者,對變化常常看不慣。愚昧的人喜歡的事情,聰明的人覺得悲哀。情緒化的主張,賢明的人覺得傷痛。你們所說的那些拘守古法的話,我聽不下去了。”
    不管甘龍、杜摯他們的臉色如何難看,孝公要變法了。他封商鞅為左庶長(中級官員),直接對孝公負責,草擬變法方案。
 
    秦孝公為何曾決定傳位給變法功臣商鞅?
    讀《戰國策》秦策“衛鞅亡魏入秦”,有寫“孝公行之八年(實際應為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還是第一次看到秦孝公想把王位傳給商鞅的說法。於是翻看《史記》,在秦紀和商君列傳都未有記此事。
   誰的更可信呢?《戰國策》中此句前後所敘變法及被殺之事,與《史記》中大同小異。而獨多的這句話,會不會是司馬遷存疑而未錄?
    不過咱不去探討這個了,就以《戰國策》為准,為何孝公想要傳位給商鞅?
    原因或在:
    其一,商鞅之法,確實使得秦國進入前所未有的富強。按《商君列傳》中的說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連周天子都送祭祀的肉來了,諸侯都來祝賀了——再有,收復了被魏國佔據的河西之地,逼得魏國將都城從安邑遷到了大樑——秦國此時或可稱盛世了。商鞅居功至偉,於是孝公覺得非以國家作為獎賞無以對他進行酬謝了;
    其二,在此之前,各國已有過變法,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大體而言,就算一時有成,也傳不了三代,國家又衰落下去了。此時秦國變法十幾年,有所成就,但最堅持者,是孝公;而老貴族們,是很不喜歡的,因為變法破壞了他們生下來就享受的種種富貴。若傳位於兒子,難保地位不穩的他不會受到甘龍、杜摯等人的蠱惑,廢除變法,前功盡棄。因此,從政策的延續性上講,亦以傳給商鞅使其成為最高統治者對秦國最為有利。
   其三,孝公商鞅共事十幾年,早已超越一般的君臣關係。在老貴族們蠢蠢欲動的情形之下,商鞅沒了自己的保護,隨時都可能有性命之憂。是故,傳位於他,亦能使他人不敢輕舉妄動,保護此生最好的朋友。
   其四,他相信,商鞅若願接位,百年之後,定會將公位又傳回贏氏子孫。這是他們的默契。
   而商鞅“辭不受”,亦在情理之中。說到底,自己是外國人,變法又得罪那麼多人,“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孝公一死,形單影隻,變數太多,若舊貴族們聯合起來反對他,就算居於高位,只怕也未必能降服他們。所以,還不如不接受。
   然則,始作俑者其無後。若接位,有人反對他;不接位,更容易被人搞趴下。結果,教科書上是告訴我們了的,車裂——只是教科書上未提到的是,被車裂時,他已感覺不到了。因為在之前的對抗中,他已被殺死——五馬分的,確實是屍。
    如果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那麼秦孝公就是千古明主,沒有他創立的基業就不會有後來的統一六國。
   商鞅變法只是末,而孝公雄才才是本。同為商君,在衛只是一個庶出的公子,在魏也只是家臣,而至秦貴至大良造,全掌一國之政。後惠文王繼位,雖被車裂而死,但其法未被摒棄,可見秦之雄心,非六國之人所比。
   秦人統一天下,而所用之人皆非秦人。商君、張儀、甘茂、範雎、呂不韋、李斯皆異邦之人,而秦國重用之,可見歷代秦王之賢明。尊賢納士,取長補短,以為已用,秦人之用心甚矣。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為齊人孫武所創,卻被秦人用來滅了齊國,豈不可笑。正如我們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被西方列強製成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釀成了百年的恥辱一樣,哎!豈非可笑……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國之大而以民為本,散財而民心聚,民心聚則國強,國強則天下興。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是而已。
    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後,葬於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秦孝公有幾個兒子?秦孝公嬴渠梁有沒有兒子?
   秦孝公應該只有一個秦惠文王,孝公諸子:(沒有老婆,哪里來那麼多兒子?)
   不過據說還有公子華、公子繇——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儀因言秦複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
   秦孝公是力挽狂瀾的天才領袖、是變法圖強的第一推動力,是整個秦帝國的基石君主。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使秦國日漸強盛,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秦駟、秦惠文王也是一個雄略之主,若想要掌握整個秦國,殺掉商鞅也成了一個選項,所以殺掉商鞅可謂是一箭雙雕,既可平息朝中眾怒,又可掌控整個秦國朝局。當秦惠文王殺掉商鞅後,天下庶民物議洶洶,大有國人問罪於國君之勢,於是,秦惠文王翻過手來,又對朝中世族貴胄來了個斬草除根,其罪名便是勾連山東六國逼殺商君。這一連幾手不可謂不高明,既除掉了自己施政的巨大威脅,又徹底清除朝中反對變法的勢力,一舉廓清了朝局,而且還激起了國人奮發惕厲,奮勇請戰,以向山東六國復仇。竊以為,秦惠文王雖不如其父為政的那種厚重大氣,但其駕馭朝局,掌控民心方面應在乃父之上。
   嬴駟雖然少年頂撞變法但在外遊蕩的20年使一個黃毛小子變成了內外兼修的君主穩重內斂也繼承了他父親的簡樸並且很會用人司馬錯乃是不世大將戰無不勝秦國在惠王手裏成為了王國為秦國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兒子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西元前356年~前311年),名嬴駟,孝公之子。惠文王為太子時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師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就將商鞅車裂,然而他並未廢除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推行法制,並不斷向外拓展領土。西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戰國初秦國的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公孫衍在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打敗魏軍,不久,魏盡獻河西地於秦。秦以黃河、函穀關為界抵禦關東諸侯,進可攻,退可守,在戰略上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
   秦惠王更元三年(西元前322年),本名嬴駟,秦孝公之子。秦國在秦惠王朝是一個大發展時期,不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佔領了漢中,使秦國的領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漢中與秦國的本土關中一樣,是當時第一等的良田。
 
    秦惠王
 
    嬴駟(前356—前311),戰國時秦國國君,即秦惠文王,九年使司馬錯滅蜀,十年伐取義渠二十五城,十三年使魏章攻取楚漢中。
   他原本和商鞅有私仇,即位後,為了鞏固自己既得的權利和地位,把當時掌握秦國軍政大權、獨斷專行的商鞅車裂而死,並滅其家。...
     【秦國四雄主】是指戰國時期對秦國的發展、強大,以及秦國最終吞併其他六國起著重要作用的四個關鍵君主,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政(秦始皇)。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修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
   前360年,周顯王派使臣送來祭肉。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修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
 
    6、《鑾車》
“天子致伯”秦孝公之事,時間為: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孝公之時,即西元前343年;
    秦孝公的"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裏.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複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往日秦國自穆公管理期間,修德行武.東邊平亂了晉國,以黃河為界限.西邊霸佔戎翟,開地千裏.天子向秦穆公致伯.諸侯前來祝賀,為後人打下了基礎,大業有望.其後君曆公,躁公,簡公,出子四世昏政,內亂頻出,外患交迫,
   三晉攻奪我河西,諸侯都蔑視我秦國,再沒有比這更讓我感到羞辱的事了.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想收復穆公打下來的土地,振興秦國.我想起先君的作為,痛恨在心.各位賢士群臣有能出長策奇計讓秦國強大者,我則封他為官,與他一起分享秦國.
   羋月傳秦惠文王嬴駟有幾個老婆嬴駟是病死的嗎。
 
    在《羋月傳》電視劇中,由方中信飾演的秦惠文王贏駟,據說贏氏家族最帥的就是贏駟了,但秦惠文王贏駟並沒有後宮三千佳麗,那秦惠文王嬴駟有幾個老婆呢?秦惠文王嬴駟有幾個兒子?秦惠文王嬴駟是怎麼死的?
   秦惠文王“嬴駟”,是戰國時期秦國國君,他高瞻遠矚,胸懷國家大義,堅持變法和國家統一,稱得上是一個真正有作為的帝王。歷史上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西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
   秦惠文嬴駟的王后是誰?秦惠文嬴駟的第一個王后是楚威後所生的嫡女羋姝,稱為惠文後,當時羋姝同父異母的妹妹羋月也陪嫁過來成為寵妃。秦惠文嬴駟死後,秦武王嬴蕩舉鼎而亡,羋月兒子嬴稷登基為王,史稱秦昭襄王。羋月當上了史上第一個皇太后,史稱宣太后。
  雖然在電視劇《羋月傳》中沒有拍過嬴政這個人,但是在歷史上,嬴政是秦始皇,是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秦莊襄王的父親是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的父親是秦昭襄王,而秦昭襄王的父親就是嬴駟。所以嬴政是嬴駟的玄孫。
   秦始皇是秦惠文王的玄孫,秦惠文王生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生了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生了秦莊襄王,秦莊襄王生了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羋月傳》中,孫儷飾演的羋月和劉濤飾演的羋姝同時成為秦惠文王的女人,兩個女人先後都獲得秦惠文王的寵愛,也秦惠文王生下兒子,但是家業大了必會出現內亂,果然因為諸子爭位,秦王嬴駟抱憾而亡。
 7、《田車》
   秦惠文王使張儀取陝打開東擴要道之事,時間為:惠文君十三年使張儀取陝之時,即西元前324年;
   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國在惠文王時代的輝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識人馭人的本領。秦惠文王即位後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秦國的法治建設是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在法治建設完成後,秦國有兩個人是雙重性質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們由於擁有巨大的權力,既是法治的最強維護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徵只能是一個人。商鞅的悲劇根源就在這裏。就算秦孝公沒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象商鞅這種人,秦國不用,也必然是不會讓別國來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後,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贏駟求之,試之,任之,信之。在秦與到列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繼孝公用商鞅之後譜寫了又一頁君臣合璧華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國用士“不唯秦人”成為不變的路線。用張儀。又不唯采張儀之策。當張儀與司馬錯對是否平蜀發生激烈辯論時,贏駟毅然委任司馬錯領軍平蜀,展現了贏駟審時度勢,高屋建瓴的王者風範
    8、《而師》通過歌頌“天子致胙”秦惠文王以及嗣王武王始國之事,時間為:武王元年始國之時,即西元前310年;
   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據相關資料顯示,嬴駟是過勞死。西元前311年,秦國的第一位王秦惠王去世了,年有46,在位二十七年。死後葬於陝西咸陽市秦都區,陵墓呈覆鬥形。
   秦惠文王嬴駟怎麼死的?
   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據相關資料顯示,嬴駟是過勞死。西元前311年,秦國的第一位王秦惠王去世了,年有46,在位二十七年。死後葬於陝西咸陽市秦都區,陵墓呈覆鬥形。
   所謂周文王陵,據說實際是秦惠文王的公陵。嬴駟的妻子是著名的惠文太后,即是《羋月傳》中孫儷飾演的羋月公主,楚威王的女兒。
   秦始皇的爸爸是秦莊襄王贏楚,贏楚的爸爸是秦孝文王嬴柱(或趙柱),嬴柱的爸爸秦昭襄王嬴則的爸爸秦惠王贏駟,所以他們的父親秦惠文王贏駟是秦始皇嬴政的高祖,即爺爺的爺爺。其實,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他們應該叫趙政和趙駟,不叫嬴政與贏駟。
 
    9、《吾車》記述的是秦昭襄王定蜀之事,時間為:昭襄王六年司馬錯定蜀之時,即西元前301年;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1]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西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西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  ,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國人範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範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範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西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後,東周國也被其孫秦莊襄王消滅),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昭襄王去世,終年有74歲。
   贏稷咸陽出生日期西元前325年逝世日期西元前251年
   他信仰法家,長平之戰大破趙軍,滅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在位時間前306年—前251年秦曆後九月,陵墓芷陵諡號昭襄王,威烈昭彰,天下為驤。
   秦昭襄王,秦惠王子,母宣太后。西元前307年,秦武王與大力士孟說在洛陽周王室的太廟比賽舉龍文赤鼎,不幸脛骨被砸斷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無子,為了繼任者的問題發生爭執。公子稷當時在燕國做人質,趙武靈王用計,由代郡的宰相趙固將他從燕國迎入趙國,再送到秦國去。
   秦國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對立他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作為武王同父異母的他,繼承秦王之位,是為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這時昭王年少,母宣太后聽政,以魏冉(宣太后異父長弟)為將軍。
   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昭襄王接受右丞相甘茂的提議將武遂之地歸還給韓國,向壽和公孫奭對昭襄王提議反對這件事。由於二人仇恨甘茂,不斷向昭襄王讒言。甘茂對此狀況相當惶恐,害怕有禍上身,假借討伐魏國為由,投奔齊國。
    秦昭襄王三年,秦昭襄王嬴稷與楚懷王熊槐在黃棘(河南南陽)結盟。同時秦國把上庸(湖北十堰竹山)給了楚國。
   秦昭襄王四年,齊、魏、韓,三國因為楚國的原因與秦國結盟,背叛了合縱的約定,聯合在一起攻打楚國。楚國派遣太子熊橫到秦國作為人質,秦國發兵救楚國,攻佔了蒲阪(山西運城永濟市西)、陽春(山西運城永濟市西南)、封陵(山西運城芮城風陵渡)。秦國再攻打韓國,又攻佔了武遂(山西運城垣曲)。
   秦昭襄王五年,秦昭襄王嬴稷、魏襄王魏嗣、韓太子韓嬰,在臨晉(陝西渭南大荔)會面。秦國把侵地蒲阪歸還給魏國,抗秦合縱的盟約又瓦解了。楚太子熊橫從秦國逃歸楚國。
  秦昭襄王六年,秦、韓、魏、齊,四國聯合攻打楚國,楚國在重丘(河南駐馬店泌陽)大敗,楚國大將唐昧被殺。秦國的蜀侯嬴輝被誣衊進獻毒物,秦國派遣大夫司馬錯擊殺了他。秦國繼續攻打韓國,佔領了穰城(河南南陽鄧州市)。
  秦昭襄王七年,秦國的華陽君羋戎攻打楚國,斬首了3萬人,殺了楚國的大將景缺,攻佔了襄城(河南許昌襄城)。秦丞相樗裏子病死了,樓緩繼為丞相。
   擊破楚國
   秦昭襄王八年,秦昭襄王邀楚懷王在武關(陝西商州商南)會面結盟,途中突然劫持楚懷王到咸陽,強迫楚懷王割巫郡(重慶巫山)、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地給秦國。楚懷王憤怒拒絕,於是昭襄王拘留了楚懷王不讓他回去。秦國任命齊國的孟嘗君田文為秦相。
   秦昭襄王九年,秦昭襄王嬴稷聽信讒言,準備殺了田文,田文逃回齊國。秦軍出武關攻打楚國,斬首了5萬人,攻佔了楚國的十六座城。
   秦昭襄王十年,楚懷王從秦國的囚拘中逃走,秦軍遍佈在楚道上搜捕,楚懷王熊槐投奔趙國,趙國不敢收容他。在投奔魏國的時候,秦兵追到魏國抓住了楚懷王。
  秦昭襄王十一年,楚懷王死了,秦國歸還了他的屍體。
  秦昭襄王十二年,秦國任命穰侯魏冉為丞相。
  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魏攻秦,秦國任命白起為元帥,在伊闕(河南洛陽南)打仗,打敗了二國聯軍,大獲全勝,斬了24萬人,擄獲了魏國和韓國的聯軍統帥——魏國大將公孫喜。
   秦昭襄王十六年,秦國攻打韓國,攻佔了宛城(河南南陽)。
   秦昭襄王十七年,魏國割河東(山西)400裏、韓國割武遂地(山西運城垣曲東南)200裏給秦國。
   秦昭襄王十八年,秦國的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馬錯,率軍攻打魏國,軍隊打到了軹城(河南濟源),攻佔了大小六十一個邑。
  東西二帝
  秦昭襄王十九年,秦昭襄王嬴稷稱西帝,派遣使臣尊稱齊湣王田地為東帝。齊王聽從謀士之策,自去帝號,並約諸侯合縱攻打秦國。秦昭襄王被迫也取消帝號,恢復稱王。[7] 
  秦昭襄王二十年,秦國攻打魏國,攻佔了新垣(山西運城垣曲)、曲陽(河南濟源)。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割故都安邑(山西運城夏縣)給秦國用來求和,秦國將安邑之民全部驅趕到魏國,僅留下了這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國、楚國在宛城(河南南陽)會面。秦國、趙國在中陽(山西呂梁地區中陽縣)會面。秦國的大將蒙武攻打齊國,攻佔了九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燕國的上將樂毅和趙國、秦國、韓國、魏國會面,五國聯軍,大舉攻打齊國,攻佔了齊國的七十幾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趙二國在穰城(河南南陽鄧州市)會面。秦國攻打魏國,攻佔了安城(河南新鄉原陽),前鋒打到魏國的首都大樑才凱旋歸國。秦昭襄王嬴稷向趙國索要和氏璧,聲稱用十五座城交換。趙國派遣舍人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奔赴秦國,見秦國毫無誠意,將和氏璧完整的拿回了趙國。
   鯨吞蠶食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秦國攻打趙國,攻佔了兩座城。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攻佔了石城。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國大將白起攻打趙國,斬首了2萬人,攻佔了代郡(河北張家口蔚縣)光狼城。秦國的大將司馬錯攻打楚國,攻佔了黔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楚國割漢水以北及上庸的地(湖北十堰竹山)給秦國求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將白起攻打楚,攻佔了鄢城(湖北襄樊宜城)、鄧縣(湖北襄樊市)、西陵(湖北宜昌市)。秦國和趙國在澠池(河南洛陽新安西)會面。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秦國的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攻佔了楚國國都郢都(湖北荊州江陵),燒了楚國的先王墳墓彝陵(湖北宜昌市),楚國的兵力潰散,不能複戰,遷都到陳丘(故陳國,河南周口淮陽)。
   秦昭襄王三十年,秦國把侵佔的楚地安置在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魏國,攻佔了兩座城。
 
    秦昭王五跪得範睢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魏國割溫城(河南溫縣)的八座城給秦國。秦國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國,韓國派遣大將暴鳶營救魏國。魏冉打敗了韓國的援軍,斬首了四萬人,圍攻大樑。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秦國的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國,攻佔了四座城,斬首了四萬人。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魏國、趙國聯軍攻打韓國的華陽(河南鄭州新鄭市),秦國營救了韓國,在華陽城下打敗了魏軍,斬首了十三萬人,魏國割南陽(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給秦國求和。秦又打敗了趙軍,將趙軍的2萬人在黃河沉溺。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秦國攻打趙國,圍攻閼與(山西晉中和順),趙國的大將趙奢前去營救,將秦軍打敗。秦國任命魏國人範雎為客卿。秦昭襄王三十八年,秦國再次攻打閼與,沒有勝利。
  秦昭襄王三十九年,秦國攻打魏國,攻佔了懷城(河南焦作武陟)。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國任命範雎為丞相,封為應侯。
  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秦國攻打趙國,攻佔了三座城,趙國的左師觸龍說服太后派遣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為人質。齊國於是發兵營救趙國,秦軍開始撤退。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攻佔了南陽(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佔領並斷絕了太行山道。[12]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的左庶長王龁(hé)攻打趙國,攻佔了上黨(山西長治長子),趙國的大將廉頗心裏知道不能硬戰,嚴密的守壘相互對峙,等待機會進攻。秦國深深的感到廉頗對於秦國是個憂患,於是用離間計揚言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國果然任命趙括代替廉頗,秦人聽聞了這個消息,大喜如狂,秘密派遣大將白起代替了王龁。趙軍的出擊被截分為了兩部分,秦軍用50餘萬大軍依靠地形圍住人數幾乎相等的趙軍,趙軍斷糧46天,大潰。秦國殺了趙括,在長平活埋了趙國40餘萬投降的士兵(山西晉城高平市),趙國全國都大大震驚。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韓國割垣雍城(河南新鄉原陽)、趙國割六座城給秦國求和。秦昭襄王嬴稷代為報了範雎的仇,引誘趙國宰相平原君趙勝到秦國,然後囚禁了他,向魏齊索要交換。魏齊由趙國再投奔魏國,沒有人敢收留他,窘困自殺。趙國斬了魏齊的腦袋獻給了秦國宰相範雎,秦國於是釋放了趙勝回國。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秦國的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的國都邯鄲,不能攻克。於是派遣王龁代替王陵,仍不能攻克,於是圍攻邯鄲,趙國震恐,向各國乞求援助。楚國派大將黃歇營救趙國,魏國派大將晉鄙營救趙國。秦昭襄王嬴稷派遣使臣對魏安釐王魏圉說:“敢有參戰的人,我會把兵力移過來一起打。”魏圉害怕了,命令晉鄙將兵力屯積在鄴城(河北邯鄲臨漳),不敢再前進。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用計謀奪取了晉鄙的軍力,帶兵前進。
   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國任命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龁為元帥,白起因為趙尚沒有打敗,並且身體又有疾病,拒絕不肯前行。秦昭襄王嬴稷覺得白起心中有恨意,於是殺了白起。[15]  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在邯鄲城下打敗了秦軍。秦太子嬴柱的兒子嬴異人在趙國作為人質,趙國商人呂不韋用錢財資助他,一起逃回秦國,嬴異人改名為嬴子楚。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國的大將趙摻攻打韓國,攻佔了陽城(河南鄭州登封市),斬首了4萬人。攻打趙國,攻佔了二十幾個縣,斬殺及俘虜了九萬人。周赧王姬延非常恐慌,和燕國、楚國密謀聯合各國,再訂立合縱盟約攻秦。秦國立即起兵攻打周國,擄獲姬延到秦國,然後又釋放他回到周國。姬延死了,周國亡,立國879年。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昭襄王答應範雎辭了丞相。蔡澤繼任為相國,幾個月後被免職了。秦國將西周文公姬咎流放到悉狐聚(河南平頂山汝州市西北),東周亡國。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秦國攻打魏國,攻佔了吳城(山西運城平陸)。魏國屈服投降,降為秦國的屬國。韓桓惠王到秦朝覲見  。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在位五十五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時年七十四歲。子孝文王嬴柱嗣位。 
 為政舉措
  第一,對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策略的創造性運用。
  第二,鞏固對巴蜀的統治,巴蜀的穩定,對秦以後的統一戰爭有很大促進作用。
  第三,消滅義渠。義渠隱患的解除,不僅消除了秦的後顧之憂,戎地驍勇的士兵眾多的牲畜,還為秦滅六國提供了雄厚的軍事資源。 
  第四,治國成就。秦昭王對國家的治理成就顯著,在當時口碑甚好。活動在昭王同時代的大思想家荀況考察過秦國社會狀況。這位學者的理論學說與秦國的治國綱領是有分歧的。即使如此,他仍對昭王治理下的秦國吏治民風等給予很高評價。
   第五,輝煌的軍事業績。秦除政治廉明,外交軍事方針正確之外,還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強大軍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
   第六,消滅東周。滅周不僅表明秦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意志,更顯示了秦已具備擊敗東方各國聯合進攻的雄厚實力,這一事件會給各國造成深刻的心理威懾,意義是深遠的。滅周是一個新紀元的真正開始,東方各國的末日也真正來臨。
   歷史評價
   秦昭王在位時間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後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帝的總和。他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較之始皇帝也毫不遜色,他重用範雎、白起等人,為秦國的發展做出極為傑出的歷史貢獻,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翦伯贊說,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是非常精闢的論斷。雖然晚年他獨裁專斷造成若干損失,聽信應侯之言,喪失滅趙良機,冤殺名將白起,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歷史功績,也不能掩蓋這個時代秦國在各方面突飛猛進的事實。昭王時代是和孝公時代、秦王政時代(稱帝前的時期)並駕齊驅的重要時代。
10、《吾水》描寫了始皇帝統一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至天下太平之事,時間應不早於始皇二十六年兼併六國之時,即西元前221年。
   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帝,姚賈無奈來到秦國,卻得到秦王贏政的賞識與重用,姚賈的確是雙料人才,締結聯盟與破壞聯盟兩類事情都做得完美,當了秦國的外交官,作風氣派也大大改變,乘坐華麗馬車,穿著華麗服裝,攜帶巨量黃金出使各國,遊說各國達官貴人與秦國交朋友,不搞抗秦聯盟,並給臣服者大量金錢。
  《秦始皇本紀》出自《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作者司馬遷。這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歷史場面。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秦始皇本紀》.漢《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
    晉陽反,元年,將軍蒙驁擊定之。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畼有詭。歲大饑。四年,拔畼、有詭。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冬雷。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鶴反,戮其屍。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 
  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
   秦始皇嬴政
   九年,彗星見,或竟天。攻魏垣、蒲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禦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咸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毐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四)[是]月寒凍,有死者。楊端和攻衍氏。彗星見西方,又見北方,從鬥以南八十日。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桓齮為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後於雍而入咸陽,複居甘泉宮。
   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於是使斯下韓。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大樑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彊,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准,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
   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橑楊,皆並為一軍。翦將十八日,軍歸鬥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取鄴安陽,桓齮將。十二年,文信侯不韋死,竊葬。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秋,複嫪毐舍人遷蜀者。當是之時,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秦滅六國
   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見東方。十月,桓齮攻趙。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雲陽。韓王請為臣。
   十五年,大興兵,一軍至鄴,一軍至太原,取狼孟。地動。   
   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初令男子書年。魏獻地於秦。秦置麗邑。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地動。華陽太后卒。民大饑。
   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始皇帝母太后崩。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穀。大饑。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賁攻(薊)[荊]。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王翦謝病老歸。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樑,大樑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複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秦王初並天下,令丞相、禦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禦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裏,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鬬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秦朝疆域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於是乃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複十二歲。作琅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曰: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驩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裏,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
   既已,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關歸。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登之罘,刻石。其辭曰: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於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
   其東觀曰:
   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於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鹹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彊。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並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鹹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
 
    三十年,無事。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賜黔首裏六石米,二羊。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其辭曰:
   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暴逆,文複無罪,庶心鹹服。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陶)[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裏,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於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穀,直通之。於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閑,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複不事十歲。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群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禦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禦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始皇不樂,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遊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禦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蔔之,卦得遊徙吉。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
   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裏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其文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群臣誦功,本原事蹟,追首高明。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常。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彊。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閑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辒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辒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其)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辒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複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趙高為郎中令,任用事。二世下詔,增始皇寢廟犧牲及山川百祀之禮。令群臣議尊始皇廟。群臣皆頓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雖萬世世不軼毀。今始皇為極廟,四海之內皆獻貢職,增犧牲,禮鹹備,毋以加。先王廟或在西雍,或在咸陽。天子儀當獨奉酌祠始皇廟。自襄公已下軼毀。所置凡七廟。群臣以禮進祠,以尊始皇廟為帝者祖廟。皇帝複自稱‘朕’。”
  二世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禦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遂至遼東而還。
   於是二世乃遵用趙高,申法令。乃陰與趙高謀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諸公子必與我爭,為之柰何?”高曰:“臣固願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貴人也,積功勞世以相傳久矣。今高素小賤,陛下幸稱舉,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從臣,其心實不服。今上出,不因此時案郡縣守尉有罪者誅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時不師文而決於武力,願陛下遂從時毋疑,即群臣不及謀\。明主收舉餘民,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則上下集而國安矣。”二世曰:“善。”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願聞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四月,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複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複作阿房宮。外撫四夷,如始皇計。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稿,皆令自齎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穀。用法益刻深。
    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為“張楚”。勝自立為楚王,居陳,遣諸將徇地。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合從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沛公起沛。項梁舉兵會稽郡。
   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钜鹿。
 
    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柰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天子稱朕,固不聞聲。”於是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見,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二世曰:“吾聞之韓子曰:‘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剪,飯土塯,啜土形,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築臿,脛毋毛,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禦海內矣。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尊萬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曰:“將相不辱。”自殺。斯卒囚,就五刑。
    三年,章邯等將其卒圍钜鹿,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钜鹿。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八月己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钜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鹹率其眾西鄉。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二世夢白虎齧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蔔曰:“涇水為祟。”二世乃齋於望夷宮,欲祠涇,沈四白馬。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高懼,乃陰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其弟趙成謀\曰:“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於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使郎中令為內應,詐為有大賊,令樂召吏發卒,追劫樂母置高舍。遣樂將吏卒千餘人至望夷宮殿門,縛衛令僕射,曰:“賊入此,何不止?”衛令曰:“周廬設卒甚謹,安得賊敢入宮?”樂遂斬衛令,直將吏入,行射,郎宦者大驚,或走或格,格者輒死,死者數十人。郎中令與樂俱入,射上幄坐幃。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擾不鬬。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內,謂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二世曰:“丞相可得見否?”樂曰:“不可。”二世曰:“吾願得一郡為王。”弗許。又曰:“願為萬戶侯。”弗許。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閻樂曰:“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麾其兵進。二世自殺。
    閻樂歸報趙高,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告以誅二世之狀。曰:“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今六國複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王璽。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高使人請子嬰數輩,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王柰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於齋宮,三族高家以徇咸陽。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滅秦之後,各分其地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號曰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秦竟滅矣。後五年,天下定於漢。
   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勳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及殷夏之閑微散。至周之衰,秦興,邑於西垂。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
    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曰:
    秦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彊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艱。於是山東大擾,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於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見於此矣。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並力而攻秦矣。當此之世,賢智並列,良將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於阻險而不能進,秦乃延入戰而為之開關,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小邑並大城,守險塞而軍,高壘毋戰,閉關據阨,荷戟而守之。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彊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故週五序得其道,而千餘歲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秦王既沒,餘威振於殊俗。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閑,而倔起什伯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回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鉏櫌棘矜,非錟於句戟長鎩也;適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千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肴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彊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並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禦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鄉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裏,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內,皆讙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回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回應之助矣。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殺者,正傾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始皇享國三十七年。葬酈邑。生二世皇帝。始皇生十三年而立。
  二世皇帝享國三年。葬宜春。趙高為丞相安武侯。二世生十二年而立。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曰:
   周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呂政殘虐。然以諸侯十三,並兼天下,極情縱欲,養育宗親。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後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據狼、狐,蹈參、伐,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
   始皇既歿,胡亥極愚,酈山未畢,複作阿房,以遂前策。雲「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誅斯、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距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
   子嬰度次得嗣,冠玉冠,佩華紱,車黃屋,從百司,謁七廟。小人乘非位,莫不怳忽失守,偷安日日,獨能長念卻慮,父子作權,近取於戶牖之閑,竟誅猾臣,為君討賊。高死之後,賓婚未得盡相勞,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脣,楚兵已屠關中,真人翔霸上,素車嬰組,奉其符璽,以歸帝者。鄭伯茅旌鸞刀,嚴王退舍。河決不可複壅,魚爛不可複全。賈誼、司馬遷曰:「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複陳其巧,而以責一日之孤,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得其理矣。複責小子,雲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紀季以酅,春秋不名。吾讀秦紀,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 
   秦始皇帝,是秦國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生活在趙國邯鄲城,在那裏看見呂不韋的妾,十分喜愛,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在邯鄲出生的。出生後,起名叫政,姓趙。在他十三歲那年,莊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這時候,秦國的疆域已吞併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佔據了楚國的郢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東,佔據了河東、太原和上黨郡;往東到滎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號是文信侯。招攬賓客遊士,想借此吞併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秦王年紀小,剛剛登上位,把國事委託給大臣們。
   晉陽發生叛亂,始皇元年(前246),將軍蒙驁前去討伐,平定了叛亂。二年(前245),麃公率兵攻打卷邑,殺了三萬人。三年(前244)蒙驁攻打韓國,奪取十三座城邑。王齮死了。將軍蒙驁攻打魏國畼、有詭。這年發生嚴重饑荒。四年(前243),攻取了畼邑、有詭。三月,停止進軍。秦國人質從邯鄲去秦國,趙國太子也從秦國回邯鄲。十月庚寅日,蝗蟲從東方飛來,遮天蔽日。全國瘟疫流行。老百姓獻上一千石糧食,授給爵位一級。五年(前242),將軍蒙驁攻打魏國,平定了酸棗、燕邑、虛邑、長平、雍丘、山陽城,全部攻下來,奪取了二十個城邑。開始設置東郡。這年冬天打雷了。六年(前241),韓國、魏國、趙國、衛國、楚國一起進攻秦國,攻佔了壽陵邑。秦國派出軍隊,五國停止了進軍。秦國攻下衛國,逼近東郡,衛君角率領他的宗族遷居到野王,憑藉山勢險阻,保住了魏國的河內。七年(前240),彗星先在東方出現,又在北方出現,五月,又在西方出現。將軍蒙驁在攻打龍、孤、慶都時戰死了,秦軍回師進攻汲縣。彗星又在西方連續出現了十六天。夏太后去世。
  八年(前239),秦王弟長安君成蟜率領軍隊攻打趙國,在屯留造反了,結果他手下的軍官都被殺死,那裏的百姓被遷往臨洮。前來討伐成?的將軍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又造反,結果戰死,死後還遭到鞭戮屍體的酷刑。黃河的魚大批湧上岸邊,人們趕著馬車到東方去找食物。
   嫪毐被封為長信侯,賜給他山陽的土地,讓他居住在那裏。宮室、車馬、衣服、園林、打獵都聽憑嫪毐的意願。事情無論大小全由嫪毐決定。又把河西太原郡改為嫪毐的封國。
    九年(前238),彗星又出現了,有時劃過整個天空。進攻魏國的垣邑和蒲陽邑。四月,秦王留宿在雍地。己酉日,秦王舉行表示已經成年的加冠禮,佩帶寶劍。長信侯嫪毐作亂的事被發覺,他盜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璽,發動京城部隊和侍衛、官騎、戎狄族首領、家臣,企圖攻打蘄年宮,發動叛亂。始皇得知後,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擊嫪毐。在咸陽作戰中,殺死數百人,秦王都授給他們以爵位,連同參戰的宦官,也授給爵位一級。嫪毐等人戰敗逃走。當即通令全國:如誰活捉到嫪毐,賜給賞錢一百萬;殺掉他,賜給賞錢五十萬。嫪毐等人全部被抓獲。衛尉竭、內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都被判處梟刑,即斬下頭顱懸掛在木竿上。對嫪毐處以五馬分屍的車裂之刑以示眾,並滅了他的家族。至於他的家臣,罪輕的處以鬼薪之刑,即服為宗廟打柴三年的勞役。還有四千餘家被剝奪了官爵,遷徙到蜀郡,住在房陵縣。這個月雖屬孟夏,但十分寒冷,有凍死的人。楊端和進攻衍氏邑。彗星出現在西方,不久又出現在北方,從北斗往南接連出現了八十天。
     十年(前237),相國呂不韋因受嫪毐牽連而被罷官。桓齮為將軍。齊國和趙國派來使臣擺酒祝賀。齊國人茅焦勸說秦王道:"秦國正以奪取天下為大事,而大王有流放太后的名聲,恐怕諸侯聽說了,因此而背棄秦國啊。"秦王於是把太后從雍地接回咸陽,仍讓她住在甘泉宮。
   秦國大規模地進行搜索,驅逐在秦國做官的別國人。李斯上書勸說,秦王才廢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機勸說秦王,建議首先攻取韓國,以此來恐嚇其他國家,於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韓國。韓王為此而擔憂,就跟韓非謀劃削弱秦國。大樑人尉繚來到秦國,勸說秦王道:"憑著秦國這樣強大,諸侯就象郡縣的首腦,我只擔心山東各國合縱,聯合起來進行出其不意的襲擊,這就是從前智伯、夫差、湣王滅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財物,給各國權貴大臣送禮,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計畫,這樣只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就可以完全消滅了。"秦王聽從了他的計謀,會見繚時以平等的禮節相待,衣服飲食也與尉繚一樣。尉繚說:"秦王這個人,高鼻樑,大眼睛,猛禽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地吃人。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願得以實現,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於是逃走,秦王發覺,堅決勸止,讓他當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始終採用了他的計謀。李斯執掌國政。
    十一年(前236),主將王翦、次將桓齮、末將楊端和三軍並為一軍去攻打鄴邑,沒有攻下,先奪取了九座城邑。王翦就另外去攻打閼與、橑楊,留下王橑繼續攻打鄴邑。
 
    王翦統率軍隊十八天,讓軍中年俸祿不滿百石的小官回家,十人中挑選二人留在軍隊。桓齮奪取了鄴城,王翦又命令他率兵去攻打櫟陽,自己攻打閼與,都攻了下來。十二年(前235),文信侯呂不韋死去,被其賓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芒山。對於他的家臣參加哭吊的,如是晉國人,就趕出國境;如是秦國人,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剝奪其爵位,遷到房陵;俸祿在五百石以下而未參與哭吊的,也遷到房陵,但不剝奪爵位。從此以後,掌管國事不遵循正道象嫪毐、呂不韋這樣的,就登記沒收他的家人充作奴隸,不得做官,全部照此辦理。秋天,免除遷居蜀郡的嫪毐家臣的賦稅徭役。這時,全國大旱,從六月起,直到八月才下了雨。
   十三年(前234),桓齮攻打趙國平陽邑,殺了趙將扈輒,斬首十萬人。秦王到河南去。正月,彗星出現在東方。十月,桓齮攻打趙國。十四年(前233),在平陽攻擊趙軍,攻佔了宜安,打敗了趙國軍隊,殺死了趙國的將軍。桓齮平定了平陽、武城。韓非出使到秦國,秦國採納了李斯的計謀,扣留了韓非,韓非死在雲陽。韓王請求向秦稱臣。
     十五年(前232),秦國大舉出兵,一路到達鄴縣,一路到達太原,攻佔了狼孟。這一年發生了地震。十六年(前231)九月,派軍隊去接收原韓國南陽一帶土地,任命騰為代理南陽太守。開始命令男子登記年齡,以便征發兵卒、徭役。魏國向秦國獻地。秦國設置麗邑。十七年(前230),內史騰去攻打韓國,擒獲了韓王安,收繳了他的全部土地。把那個地方設置為郡。命名為潁川郡。又發生了地震。華陽太后去世。人民遭遇到大饑荒。
    十八年(前229),秦大舉興兵攻趙,王翦統率上地的軍隊,攻佔了井陘。楊端和率領河內的軍隊,羌瘣攻打趙國,楊端和包圍了邯鄲城。十九年(前228),王翦、羌瘣全部平定打下了趙國的東陽,俘獲趙王。他們又想率兵攻打燕國,駐紮在中山。秦王到邯鄲去,找到當初與秦王生在趙國時的母家有仇的那些人,把他們全部活埋了。秦王返回,經由太原、上郡回到都城。秦始皇的母太后去世。趙公子嘉率領他的宗族幾百人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向東與燕國的軍隊會合,駐紮在上穀郡。這年發生大饑荒。
   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擔心秦國軍隊打到燕國來,十分恐慌,派荊軻去刺殺秦王。秦王發現了,處荊軻以肢解之刑來示眾,然後就派遣王翦、辛勝去攻打燕國。燕國、代國發兵迎擊秦軍,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了燕軍。二十一年(前226),王賁去攻打楚國。秦王增派援兵到王翦軍隊中去,終於打敗燕太子的軍隊,攻佔了燕國的薊城,拿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級。燕王向東收取了遼東郡的地盤,在那裏稱王。王翦推說有病,告老還鄉。新鄭造反。昌平君被遷謫到郢城。這一年下了大雪,雪厚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前225),王賁去攻打魏國,引汴河的水灌大樑城,大樑城牆塌壞,魏王假請求投降,秦軍取得了魏國的全部土地。
   秦國,從襄公被封為諸侯以後,經過二十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對山東六國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天下統一也已成為大勢所趨。秦始皇順時乘勢,奮發努力,終於兼併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接著他又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鞏固新政權。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封建王朝就被農民起義的洶湧波濤沖毀了。應該說,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壯大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由他領導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永遠不會磨滅的。可惜的是,由於他的驕橫殘暴,濫用民力,橫徵暴斂,嚴刑酷法,接著昏庸的秦二世又在這方面繼承了他的衣缽,變本加厲,不僅使他的許多本來可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政策並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使廣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逐年敘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歷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歷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歷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將,乘勝進擊,併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敘了粉碎嫪毐呂不韋集團、李斯上書諫逐客、尉繚獻計、荊軻行刺等事件。然後依次敘寫他統一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號、改曆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咸陽宮關於學古與師今的一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鉅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隨意殺戮無辜等等。通過以上這些,不僅表現了秦始皇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風,而且也表現了他的愚昧荒誕、暴虐兇殘,為了自己生前死後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財的驕奢淫逸。其中有許多典型的事例或通過敘寫,或借用他人之口,寫始皇帝之性情,均寫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一個傑出君主同時又是兇狠暴君的秦始皇的形象就這樣被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來。寫秦二世,則施以重墨,著意敘寫了在秦始皇逝世之後,他與趙高合謀篡權的詳細經過和他的極端殘虐、極端腐朽,生動深刻地揭露出一個昏庸暴君和一個陰謀家的醜惡嘴臉。尤其是對趙高殺二世、子嬰殺趙高的精雕細刻,曲折驚險,飽含著作者對二世和趙高的深深憎惡。
    西漢政論家賈誼《過秦論》:秦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 吾水》鼓: “金及如作人,何不餘友!”
     秦數百年,萬般曲折,轟轟烈烈,蕭薔湧動,朝夕輪回,頃刻慘烈倒塌,石鼓映照,黑白洪荒,歷史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