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鼓文化研究所

李铁华

 

李铁华,古文字学家,棉笔书法创始人。字老铁,号四明山人,自署倚剑眠琴斋主人。1939年出生,嵊州市黄泽镇七一村人,现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中国秦文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学术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从事戏剧编剧二十余年,大型剧作有《春闺梦里人》、《惜纷飞》、《芳草魂》等。 中年后从事古文字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学训诂有殷实的功力。特别是在对“石鼓文”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更正了自唐以来闻人学者在“石鼓文”研究中的失误,50万字的学术专著《石鼓新响》1996年出版后,在学术界及社会上影响很大,被《文汇报》称为“当世奇才”。李铁华教授完成的秦始皇七刻石的考释和全文复制工作。得到著名学者费孝通、文怀沙先生的高度评价,认为李铁华复制秦刻七碑至少取得5个方面的成果:1、论述了“泰山刻石”的真实性,纠正了历史上的一些偏见。2、对秦刻七碑作了系统的考释,并全文复制成功。3、纠正了宋代徐铉《峄山》、《碣石》、《会稽》三种摹本的大量失误。4、从研究书写工具入手,恢复秦文原貌,得显秦篆“古劲厚实,端庄威严”的风骨。5、不仅纠正了《史记》中关于《泰山刻石》的误记,而且对秦文工具书《说文解字》的众多偏旁、部首多处修订,以还秦篆本真。

 

别出心裁有奇韵

――读李铁华棉笔书法

文怀沙

  在我国书坛上首次出版的《李铁华棉笔书法集》,可视为我国书法艺苑一枝奇葩。以棉絮为书写工具,居然能够写出柔中有刚、清新别致的书法作品,妙达书法艺术古朴浑穆、流美奇逸的神韵,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我与铁华相识有年,具体始于何时,记不真切。1997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李铁华棉笔书法暨古文字研究展览”上,才真正一睹其独特的风采。为了研究国家级文物石鼓文和软笔书法,铁华多年来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真可谓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而穷年”。正是有赖于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铁华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我的印象中,铁华是一个径行独往、不务浮名的“艺痴”。他曾停薪留职,在没有工资收入的艰苦条件下发奋问学;他虽未进过大学校门,却敢于向古文字学家大胆挑战;他能摒除一切世俗的纷扰,以四年之力,逐一纠正古文字专家辨错的残文和误释的奇字,并以洋洋50万言的学术专著《石鼓新响》,力图揭开被康有为称为“中国第一文物”的石鼓文的千古之谜。

  笔作为书法的书写工具,在近四千年的书法历史中,始终对书法艺术的变革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殷墟文字用刀子做工具,镌刻于甲骨之上。后又有竹梃漆书,所写文字后人称为蝌蚪文。此外,还有竹笔、苇笔等,可见硬笔是先人主要的书写工具。又,晋人多用紫毫,明清流行羊毫,各有所长,不能互易。明代的陈白沙,用麻线制笔,故笔下多飞白。总之,对笔的研究创制,代不乏人,工具作用于作品的特色关系甚大。

  而今,铁华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以其生花棉笔,标新立异,独步书坛。他的《棉笔书法集锦》的推出,不仅为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同时也将证明棉笔艺术是一门有生命力的、有自身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我由衷地希望铁华在注重对传统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棉书自身的特点,不断勇猛精进,推陈出新,为棉笔书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为中国书法宝库留下一串熠熠闪光的艺术明珠。

  欣闻国庆期间,铁华作品将在福州左海公园展览,庶几有望于发扬光大焉!

 

李铁华棉笔书法暨古文字研究

  李铁华先生字老铁,号四明山人,别号五味杂家,倚剑眠琴亲斋主人,中国秦文研究会理事,古文字书法艺术研究委员会(筹)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书法教授。一九三九年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州市。他的故里黄泽镇里书圣王羲之结庐金庭、乘鹤仙逝的第二故乡只有十里之遥,也是中国著名越剧艺术的发祥地。

    李铁华先生自幼酷爱文学、艺术、金石、书画。二十多岁开始创作大型戏剧,从事戏剧编剧二十余年。大型剧作有《春闺梦里人》、《芳草魂》、《惜分飞》等。业余时间则长期坚持古文字和书法艺术的研究,成绩卓著。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十枚石鼓,有“刻石之祖”之称,被康有为称为“中国第一古物”。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的母体,亦即现行楷书的嫡祖。由于年代久远,国内外众多学者虽进行考辨、注释,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先生以惊人的毅力,不仅纠正了自宋、元、明、清历代学者以及日本、美国、台湾的古文字研究家在石鼓文研究上的失误,考辨了宋拓三种石鼓文版本(现藏日本三井银行,均已由二玄社出版。然原拓极为珍贵,秘不示人)上的全部残文,还辨别了前人未识的众多奇字,从而成为千百年来第一个从石鼓铭文找出依据的人;第一个能通读石鼓文叙事诗的人;第一个揭开石鼓文千古之谜的人。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高明在李先生五十万字的学术专著《石鼓新响》序中评价说“作者不仅成功,而且贡献非凡。”上海《文汇报》、《中华博览》画报等,在报道这一重大成果时则称李先生为“当代奇才”。
东汉时的书法家蔡邕云“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李先生为了把软笔书法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之中,曾尝试用各种纤维制作软笔,最终以棉絮做笔而获成功。经过二十年的艰苦探索,如今他用棉笔可以书写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多种书体。上自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秦小篆、汉隶、魏碑,下至苏、黄、米、蔡,楷书、草书、行书各种流派,乃至日本国前卫派的“少字数”。他的棉笔书法作品又常与古文字研究融为一体,新颖别致,不落前人巢臼。作品中的边款、小记、注释、短论,更富有独到的见地,让人耳目一新。李铁华先生有数百件作品飘洋过海,为日本、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香港、台湾等国际友人和同胞所收藏。

    李铁华先生曾应邀赴澳大利亚墨尔本、悉尼举办棉笔书展。一九九七年四月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二楼三个大厅内举办了大型的《李铁华棉笔书法暨古文字研究展览》,嘉宾云集,盛况空前。展厅里三百余幅风格独特、异彩纷呈的棉笔书法作品,评论家以为“清逸洒落,超尘脱俗”,不愧为“棉笔大师”

 

李铁华与石鼓文 
  
    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个石鼓,上面刻有十首大篆书四言古诗,世称石鼓文,历代学者视为至宝。石鼓原置于今陕西凤翔,自其刻成安放以来,未经埋藏,不知有多少人曾经观看摩挲。石鼓声名的彰显,是在唐代,北宋时迁移入都,即今河南开封,随后研究者不绝。如两宋时代的金石学家欧阳修、赵明诚、薜尚功,大文豪苏东坡;清学者孙诒让、方浚益及近人郭沫若、唐兰等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一直到今日,海内外仍有不少论著陆续涌现。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石鼓数度搬迁,石鼓文磨损残缺,石鼓的制作年代,石鼓文的作者,石鼓文记究竟是什么内容,一直见解不一,被称为“千古之谜”。如今,作为“千古之谜”石鼓文,终于被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书法家和棉笔书法的创始者李铁华先生破释了:石鼓文原来是记述秦文公一生重要活动的十首叙事史诗。著名古文字专家、北京大学高明教授称这是“自宋至今一千多年来,从石鼓铭文本身找出依据实属首见”。
  李铁华字老铁,号四明山人,别号五味杂家,倚剑眠琴斋主人。1939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越剧之乡嵊县,就读于嵊县中学(即现嵊州市第一中学)初、高中部。李铁华自幼酷爱金石书画,文学艺术,高中毕业后始自学隶书籀篆,曾从事戏曲编剧凡二十年,步入中年,又爱上了小篆之祖石鼓文,沉迷其中,潜心研究,几乎是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攻这项研究,停薪留职三年,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术专著《石鼓新响——石鼓文千古之谜破释记》得以问世。
  李铁华破释石鼓文走的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路。他先把宋代诸拓本的残文一一考定,并对《石鼓文东坡本》和历代诸家版本及著述作了认真的研究和检查,博采众说,相互辨证。石鼓文中有许多字书上没有的奇字,能不能辨认它,是破释石鼓文的关键。李铁华从古文字的创制入手,对奇字一一进行剖析考证。在弄清奇字、通读石鼓诗的基础上,他对照《史记、秦本纪》文公篇。(所谓石鼓文是记述秦文公四年以兵七百人东猎初至汧渭之会,到文公四十八年文公孙立太子,邀集诸侯宴乐周天子这期间的叙事史诗),司马迁的记述,为解开石鼓文的“千古之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李铁华依据《史记》记载以及石鼓文第一鼓汧殹诗下的一个赘文“奠”字,得出石鼓文制作和安置的正确时间应为秦文公五十年,即公元前七一六年,文公孙宁公和文武百官出于对文公的爱戴和敬仰,将十首描写文公一生重要活动的史诗,刻石以志纪念。
  清人尤侗《都门咏古》诗云:“石鼓何逢逢,千年不闻响。维留大史名,斑剥青苔上。读之不能终,望古独遐想。”李铁华先生对千年不响的石鼓文的破释,必将对于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学、文字、书法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